“这25万是我和爱人亲手存的啊!”
【资料图】
“因为没钱看病,我爱人在10月16号去世,幼小的孩子孩子每天哭着找妈妈!”
镜头前这个嚎哭不止的男人名叫士中,2010年,他存入银行25万,6年后却发现存款仅剩一元。跟银行交涉期间,他的妻子因无钱看病,抱憾去世,只留下他和孩子相依为命。
有句话是这样说的:穷人存钱,富人借钱。在富人眼里,金钱为我工作,借钱只为钱生钱。但由于金钱观念上的差距,穷人没有生财之道,省吃俭用攒的钱,基本都会存在银行,一为安全,二为那少得可怜的利息。
可是这个名叫士中的男人,利息没有赚到,25万存款却不翼而飞了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事件的主人公名叫士中(化名),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。他文化不高,常年在外打工,人到中年才娶到了媳妇,过上了正常的婚姻生活。
2010年,年满50岁的士中拼搏半生,终于攒下了一笔25万元的积蓄。这可是他的血汗钱,思来想去,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把这25万存进银行,赚利息就是最好的生财之道了。然而,提起那段存取钱的经历,士中差点咬碎了牙根,气愤无比。
这年的8月21日,士中和妻子一起来到当地一家银行,办理存款手续,将25万元全部存到了一张存折里。工作人员的服务非常周到,不仅及时为夫妻俩办好了存款业务,还额外赠送了一份“猫抓狗咬险”。
所谓“猫抓狗咬险”,其实是一种意外险,如果你不小心被狗咬伤,需要打疫苗,申请意外险理赔后,这笔费用由保险公司赔偿。既然是免费赠送,夫妻俩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,可贪小便宜的,往往要吃大亏!
为啥这么说的?有心人提示说,你去银行存款,要格外小心这话——“存款不仅有利息,还额外送保险”。
这个时候你就应该警惕,银行给你介绍的,可能是一整套保险产品。意思一听就懂,银行又不是慈善机构,保险公司也不是,凭啥白给你送保险?事出反常必有妖,天上掉下来的往往不是馅饼,而是害死人不偿命的陷阱!
办好存款,又领到一份免费保险,士中和妻子心满意足地回家去了。接下来几年时间,夫妻俩踏踏实实打工,还中年得子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至于那25万存款,士中没打算动,打算在自己年迈之后,留给孩子成家立业。
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2016年5月,士中的妻子身患重病,被紧急送去医院治疗。医生告诉士中,妻子的情况很不乐观,必须尽快进行手术。
士中人到中年才结婚生子,无比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婚姻。得知妻子患病,他没有丝毫犹豫,第一时间来到银行,要求取出25万的全部存款。
然而,银行柜员的一句话却把他浇了个透心凉,柜员反问他:“你这存折里只有一块钱啊?”
25万存银行6年,利息先不说,存款仅剩1元?看到这里,相信读者朋友和笔者一样,顿时义愤填膺,怒斥一句:银行实在太过分,农民老实巴交的,净坑农民的钱。
然而接下来的情节发展,让我们在同情士中之余,也产生了一丝“怨他不争气”的想法。
士中虽说没有文化,但把钱存成定期,每年赚利息这个道理肯定懂的。他立马质问柜员:“25万存款我一分没动过,怎么就只剩一块钱了?”
得知他着急取钱为妻子看病,柜员也立即进行了查询,一查才知,他的这25万存款,在存款当天就自动划给保险公司,用于购买分红型保险了。
“我来你们银行是存钱的,如果我买保险,为啥不直接去保险公司?”士中听不进柜员的解释,继续追问。
柜员只好解释说:“这份保险是6年前自愿办理的,协议的每一页都是你本人签字。你要钱去找保险公司,与我们银行无关。”
士中到底有没有签字呢?他时而表示自己不知情,时而又说记不清了,总之不愿承认自己签字。
看到这里,相信大家也猜出了个大概,这个事情只有两种可能:其一,银行擅自捆绑销售,在不告知或明显欺骗的情况下,诱导客户购买保险;其二,士中被银行诱导,贪图免费“猫抓狗咬险”的小便宜,在购险协议上签了字,还能赚取比银行更高的利息、
由此来看,银行是存在明显过错的一方,违反银行业规定,不是一句“与我无关”就能推脱掉的。而士中虽然有贪小便宜的嫌疑,但如果不是银行利用他的贪心,刻意诱导,25万存款能变成保险吗?
与银行协商未果后,士中来到保险公司讨要说法。工作人员表示,这笔钱的确购买了保险,一直放在公司的账户上,没有丢失。根据公司规定,士中可以要回25万的本金,但因为保险未到期,他的分红将会大打折扣。
眼看妻子病情不断恶化,25万却迟迟取不出来,士中焦头烂额,奔波于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,浪费了几个月时间,终于等到这份保险到期了。根据保险公司的分红标准,他拿到了29.4万元。
但士中对此并不满意,又告到消费者协会,要求银行按照整存整取的利率,支付他6年的利息。最终,经过他和银行、保险公司三方协商,他又拿到7000元,共计取款30.1万元。
25万存银行,即便变成保险,6年下来多5万利息,这可远高于存款利息。然而士中的妻子没能等到这笔钱治病,于2016年10月16日去世了。
听到年幼的孩子每天哭着喊妈妈,士中心如刀割,他固执地认为,是银行不给他取钱,耽误了妻子的病情,导致妻子丧命。
客观来说,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确存在过失,但士中也要扪心自问,他自己没有一点错吗?且不说他办理保险时是否知情,6年后妻子病重,在保险公司同意提前取钱的情况下,他仍坚持等保险到期,只为多拿一点利息,此后又与银行、保险公司反复拉扯,不应该尽快拿钱给妻子治病吗?
2016年底,接受记者采访时,士中哀嚎不止,感觉受了天大的委屈。我们可以理解他的悲痛,但也要小声嘀咕一句:贪小便宜吃大亏,也是有点“活该”,可怜了他患病去世的妻子。
反过来说,士中的遭遇并不是个例,许多银行存在将存款和保险“捆绑销售”的情况,玩“障眼法”,混淆概念,惯用手段就是赠送意外险。可是根据规定,大部分银行不能报意外,但银行员工却谎称能保,一定要当心。
同时,储户不仅要防止“存款变保险”的情况发生,也要对银行员工违反规定的行为留意,小心存款不保!
山西河津的农民魏某,就被银行柜员狠狠坑了一次,他的遭遇比士中更加悲催。
魏某在外打工十几年,攒下了一笔25万元的积蓄。他担心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,又想赚点利息,于是决定把钱全部存进银行。
接待魏某的,是银行柜员李波。他看大客户上门,立马贴心地清点了现金,证实的确是25万元。
清点完毕后,按照流程,李波应该为魏某开具一份存单。可李波看魏某是个农民工,不懂银行的规矩,忽悠他说:“银行今天连不上网,我给你手写一份存单,过两天你在过来换正式存单。”
魏某哪知道李波存着坏心眼,一心想把他的存款据为己有,便天真地答应下来。接下来,李波手写了一份收据,并盖上了银行公章,让魏某拿着这份收据回去了。
两天之后,魏某如约而至,打算换成正式存单。可李波却搪塞他说:“今天还是连不上网,无法正常办理。再说了,这收据上有银行公章,你怕什么?”
魏某又等了一段时间,存款放在银行实在不放心,决定全部取出,不存了。可他再次来到银行时,却被银行经理告知,那个李波已经被辞退了,这起事件与银行无关,让他自行找李波解决。
原来,那份收据盖着的根本不是银行公章,而是李波不知从哪搞来的萝卜章。更悲催的是,李波将这25万元据为己有,没有入银行的账。
魏某找不到李波,一气之下将银行告上法庭,要求还钱。2013年,法院作出判决,支持了魏某的诉求,要求银行返还25万元。
然而银行在支付过10万后,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,剩下的15万让魏某找李波去要。这让魏某十分崩溃,李波早已携款逃走,上哪去要?
上述两个案例,其实说明银行并未我们想象的那般安全。钱存在银行不一定“越来越多”,也可能“越来越少”,大家觉得呢?
广告
X 关闭
广告
X 关闭